海淀区上地三街嘉华大厦D803 firstquarterundefined

精品项目

津派跤场焕新生!红桥口袋公园 “跤王” 云集 非遗传承与社区活力碰撞

2025-06-18

在天津红桥区芥园道与红旗路交口,一座占地 5000 平方米的跤场口袋公园近日成为市民热议焦点。这个由废弃空地蜕变而来的社区空间,不仅配备了健身步道、儿童游乐区,更以 1000 平方米的专业跤场为核心,让津派摔跤这一有着百年历史的非遗技艺重新焕发活力。每周日上午,京津冀三地的摔跤爱好者便会齐聚于此,上演一场场力量与技巧交织的 “跤王争霸”,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津门跤王张魁元第二代传人、80 岁高龄的王合顺老先生。这位曾著书《角抵》系统梳理中国摔跤历史的 “跤坛泰斗”,至今仍坚持在跤场指导年轻选手,用 “快、脆、巧” 的津派跤法诠释着非遗的生命力。

一、跤场重生:从荒芜地到文化地标

跤场口袋公园的前身是周边居民口中的 “卫生死角”,1 公里范围内缺乏公共活动空间。2025 年,红桥区城市管理部门将其纳入民心工程,不仅保留了原有树木,更通过适老化改造和非遗元素植入,打造出集休闲、健身、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社区会客厅。值得一提的是,公园特别设置了可容纳 200 人的木质看台,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近距离观看专业级摔跤赛事。立兴里社区居民王海感慨道:“过去只能在电视上看摔跤,现在每周都能现场感受‘老把式’的风采,孩子们也跟着学了不少跤法。”

二、非遗活化:传统跤法融入现代生活

作为红桥区第九批非遗推荐项目,津派摔跤以 “快摔、巧摔、贴身摔” 为特色,融合了武术、散打技法,曾在全国跤坛独树一帜。如今,跤场口袋公园成为这一技艺的 “活态博物馆”—— 每周六下午,天津市红桥区中国式摔跤(津派非遗掼跤)协会的教练团队会在此开设公益课程,从基本功到实战技巧逐步教学;而每逢重大节日,公园更会举办京津冀跤王邀请赛,吸引如天津队教练穆胜等国家级运动员参与。“我们不仅要让市民看到摔跤,更要让他们参与进来。” 协会秘书长杨雨介绍,目前公园已培养出 30 余名青少年跤手,其中多人在市级比赛中获奖。

三、文旅融合:小空间撬动大发展

随着上合组织峰会临近,跤场口袋公园正成为天津展示城市文化的新窗口。公园入口处的文化长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了津派摔跤从清末善扑营到现代体育赛事的演变历程;而公园西侧的跤具展示区,则陈列着传统跤衣、跤靴及珍贵的历史照片。“我们计划将这里打造成‘非遗 + 旅游’的示范基地。” 红桥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透露,未来将联合旅行社推出 “跤场探秘” 线路,游客不仅能体验摔跤教学,还能品尝大丰桥刘胖子牛肉鲜汁水饺等非遗美食。

优游注册

结语:

当 68 岁的退休工人李建国穿上传统跤衣,与 20 岁的大学生张伟在跤场上切磋技艺时,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 “跤力对话”,正是津派摔跤在口袋公园续写的新篇章。正如王合顺老先生所说:“跤场不仅是较量的地方,更是传承的纽带。只要有人愿意学,我们这些‘老把式’就不会让津派摔跤失传。” 而这样的传承故事,正在天津街头巷尾的方寸绿地中悄然上演。

津派跤场焕新生!红桥口袋公园 “跤王” 云集 非遗传承与社区活力碰撞